农商银行构建信贷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以张家界农商银行为例-凯发k8国际

点击数: 时间:2017-12-21 作者:柴进 来源:张家界农商银行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和金融政策的不断调整,信贷政策和市场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在实践中探索,寻求适应经济常态性变化,有效提升信贷管理效能的新模式。笔者认为,构建信贷管理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是确保信贷业务持续增效的关键。本文以张家界农商银行改制以来在信贷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为例,以期探求构建农商银行信贷管理长效机制的方法。

一、基本情况

张家界农商银行成立于2013年10月28日,由原永定区、武陵源区两家信用联社合并组建,是张家界市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湖南省第二家市级农商行。总行机关内设19个部门,辖内37个经营网点(其中永定区31个,武陵源区6个),金融服务覆盖两区24个乡镇(街道)。改制以来,张家界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支实”的本真定位,积极发挥普惠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坚持城区和农村两个市场一起拓,不断创新,加快转型,为张家界市城乡居民和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商业银行产品与金融服务,致力于打造“旅游精品特色银行和区域最具竞争力银行”。截至2017年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62亿元,较改制前增长32亿元,增幅106%;各项贷款余额46亿元,较改制前增长24亿元,增幅109%;不良贷款率由改制前的6%降至1.68%;到期贷款收回率98.16%。

(一)机构设置日趋完善。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张家界农商银行对信贷营销与管理机构适时进行了优化调整。在总行层面,信贷管理部负责全辖信贷计划、政策调控和贷款管理工作,内设综合组和公司、个贷审查审批组,集中审批贷款;设信贷业务部,负责5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的营销与管理,信贷业务部下设公司、小微分部,强化总行营销主导作用和大额贷款管控力度;风险管理部实施职能转型,在严格控制资产质量的同时,着力全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建设;充实资产管理中心人员达27人,内设依法清收组和自主清收组,将城区和城郊网点表外不良贷款划归该中心集中清收,为城区网点“松绑”;增设帮困化险工作组进行驻场帮困,负责跟踪、清收特定和潜在大额风险贷款。在网点层面,武陵源支行集中本部、索溪峪、协合三个网点形成拳头,总揽武陵源区信贷业务营销;在永定区城区网点实行信贷营销适度集中改革,将10个网点贷款合并到东西南北中5个网点,集中营销与管理500万元以内贷款,形成辐射点,实现城区市场全覆盖;在农村建立15个普惠金融中心,72个扶贫服务站,与24个农村网点联结,不断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

(二)市场定位精细精准。张家界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靠后,市场和客户资源有限,根据这一特点,张家界农商银行按照“市场没有边际,客户不分大小,只有优劣”的原则,坚持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一起拓,建立大中小客户支撑的业务体系,努力提高中高端客户占比和综合回报。一方面扩展农村市场稳固根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原生态种养殖企业及农户、家庭旅馆(农庄)及旅游休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等。另一方面拓展城市市场争抢份额。重点拓展财税、社保、国土、公积金、学校、医院等机构大户;精准对接政府平台公司、烟草、旅游核心企业等公司大户和高速高铁、城市基础设施、旅游提质升级等重点项目;逐步加强与园区、商会中小企业的合作。

(三)信贷投向更加明确。围绕张家界“对标提质、旅游强市,在建设‘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和特色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一是支持城市功能完善。对接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加大贷款投放的力度,大力支持道路桥梁、棚改拆迁、城市公交、学校医院的建设。二是助力景区景点提质。瞄准景区景点建设和改造,大力推行绿色信贷,大力支持景点升级、景区环保、“一线一片”、户外营地等项目建设。三是优化旅游配套服务。围绕旅游周边,支持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项目的提质升级,大力支持旅游酒店升级、旅游商业发展、旅游商品生产等。四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巩固和发挥农村市场优势,支持一批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项目,大力支持特色小镇新村、特色乡村旅游、乡村观光农业等项目。五是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对辖内2.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评级,授信3.7亿元,贷款4456户,2.07亿元;通过“一线一片”旅游扶贫,发放贷款1.6亿元。

(四)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张家界农商银行紧跟信贷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适时推出“便民贷”、“pos贷”、“道德贷”、“应收账款质押贷”、“收费权质押贷”、“旅游担保贷”等信贷产品,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从单笔金额看,5万元(含)以下贷款7亿元,占比15.22%,较改制前下降13.3个百分点;5-500万元(含)贷款24亿元,占比52.17%,较改制前上升3.22个百分点;500万元以上贷款15亿元,占比32.61%,较改制前上升10.08个百分点。从行业类别看,涉农贷款37.9亿元,占比81.71%,较改制前下降1.75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贷款21.6亿元,占比46.67%,较改制前下降19.18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组织贷款16.3亿元,占比35.04%,较改制前上升17.43个百分点。小微贷款24.7亿元,占比53.29%,较改制前上升5.57个百分点,其中:公司类贷款18.8亿元,占比40.43%,较改制前上升22.71个百分点。从担保方式看,信用贷款9.73亿元,占比20.97%,较改制前下降1.12个百分点;保证贷款8.97亿元,占比19.33%,较改制前下降0.59个百分点;抵押贷款22.69亿元,占比48.9%,较改制前上升了0.22个百分点;质押贷款5.01亿元,占比10.8%,较改制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

(五)信贷质量逐步提升。一是加大信贷培训力度。定期举办信贷业务知识培训班,利用周三学习日安排信贷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客户经理贷款管理水平和合规营销意识。二是规范信贷档案管理。对改制以来的信贷档案进行专项清理,以网点为单位,明确专人,建立台账,专夹专柜集中规范管理。三是加大贷后检查力度。明确了贷后检查的频度和精准度,统一规定动作,严格考核问责,增强了客户经理风险巡查、分析和预判的能力。四是严格按月收息制度。对预计欠息3个月形成不良贷款实行名单式管控,将管控责任分层落实到客户经理、网点负责人;加大对每月结息日新冒大额不良贷款网点负责人的“三级问责”力度,即直管行领导问责、行长与直管行领导共同问责、“三长”与直管行领导共同问责。2017年6月末,正常类贷款447039万元,占比96.34%,较改制前上升6.47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9150万元,占比1.97%,较改制前下降2.12个百分点;次级类贷款2050万元,占比0.44%,较改制前下降0.07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5650万元,占比1.22%,较改制前下降4.28个百分点。

二、机制建设及效果

(一)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2016年,张家界农商银行开始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并逐步作为对信贷客户经理考评的依据。将客户经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特级客户经理、一级客户经理、二级客户经理、三级客户经理、见习客户经理。等级评定指标分为工作业绩、基础工作、职业操守和服务质量四个部分,充分考虑了客户经理管贷存量与增量,贷款质量与效益。客户经理等级按季监测通报,每年进行考核,与客户经理绩效进行挂钩,其中特级级客户经理增加0.5个系数,一级客户经理增加0.3个系数,二级客户经理增加0.1个系数。通过近两年的改进实施,对客户经理工作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充分调动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客户经理的整体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推进银村共商合作机制。2014年11月,张家界农商银行下发了《关于“创新支农服务新模式和业务发展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建立村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实施银村共商合作的运行机制。2015年1月,全市第一个普惠金融中心在青安坪乡吉安村挂牌试点运行。中心工作人员为村支两委干部,主要工作为协助农商银行宣传金融政策、提供业务咨询、采集农户评级授信信息、推荐农户贷款、协助催收贷款本息、收集存款信息等工作。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了金融桥梁作用,通过“信息共享,双线运行”,成为农商银行与农户联系沟通的纽带,为当地农户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户。

(三)实行银商共管合作机制。2016年,张家界农商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商会深度对接,成立商会会员信贷营销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精准高效开展商会商户信贷业务营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商会会员融资的需求及意见,创新出台了专项信贷政策和产品,统一标准,简化流程,商户贷款由农商行和商会共同管理。选定公司业务部、营业部和城区网点,明确责任,分片进行一对一精准对接,收集商户信息,限时办理。同时,加强业务宣传,总结经验,将银商共管合作机制名师固化,以点带面,深度拓展其它商会的集团营销。通过精准对接营销,收集商户信息2300余户,授信1800余户、8.6亿元,贷款739户、3.28亿元。

(四)实行不良贷款控压机制。针对改革初期不良大幅反弹的问题,张家界农商银行对不良贷款实行了强有力的控压机制。一方面,强化措施压降不良贷款存量。一是集中清收。资产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和催收不良贷款,全年收回不良贷款5651万元;二是依法清收。采取依法诉讼、报经侦立案等方式强力清收,与永定区法院就不良贷款起诉案件快审快执达成了共识,联合制裁失信被执行人,依法收回不良贷款3917万元;三是活动清收。扎实推进不良贷款“百日攻坚”竞赛活动,超额完成省联社下达的任务。四是外包清收。聘请资产管理公司清收表外不良贷款,收回本息1253万元。五是呆账核销。对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进行呆账认定、核销,全年分批次核销不良贷款3027万元。另一方面,创新方式控制不良贷款增量。一是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限额控制。确定网点月度新增不良贷款“容忍度”,对相关责任人实施动态考核,当月新增不良贷款超过“容忍度”的,按不同层级扣发责任人预发绩效。二是加大关注类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将关注类贷款作为不良贷款防控的重点,逐户逐笔清理分析,确定防控方案和措施,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有效防控。三是加大潜在风险贷款的风险化解力度。制定了潜在风险捆绑考核办法,与绩效挂钩,层层签订潜在风险贷款化解责任状,实行日监测通报,月考核问责,风险隐患较大的贷款,由帮困化险工作组驻厂监管。四是对新冒不良贷款及时采取措施。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新冒不良贷款风险化解进行专题研究,明确目标,认定责任,落实措施,有效化解。

(五)实行贷款集中审批机制。2016年末,张家界农商银行在贷款集中总行审批试点的基础上,对所有贷款实行标准化、流程化集中审查审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主要风险得到控制。集中审批将风险关口前移,审批人员统一审批标准,坚持贷款条件和审批原则,有效控制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杜绝了关系贷款、人情贷款和假借冒贷款。二是投向把控更加有效。通过对贷款对象和用途的把控,杜绝了贷款投向“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限制、禁止类行业,引导网点将贷款投向“三农”、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将资金向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倾斜。三是信贷质量得到提高。通过集中审核把关,将原来网点为完成贷款投放任务而放松条件受理的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拒在门外,贷款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档案管理更加规范。通过集中把握标准,信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有效性得到了保证,客户信息资料更加完善。同时以系统集中存储、备份,有效防止了客户信贷档案资料的丢失,客户信息查询更加便捷。五是队伍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贷款审批人员与客户经理一对一沟通、交流和辅导,客户经理的业务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

改制中的农商银行,虽然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加强信贷营销与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管理机制系统化、持续性还不够,难以形成适应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信贷集中营销管理。深化城区信贷营销适度集中改革,加大业务培训频度和力度,组建一支专业客户经理团队,成为突破城市信贷业务市场的“尖兵”;推进流程银行建设,按产品确定必要的风险控制条件,合理设计并简化操作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创新标准化信贷产品,依托大数据和网络科技手段,线上办理信贷业务。

(二)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借鉴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清收不良贷款的成功经验,建议办事处或省联社组建不良贷款清收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跨区域清收不良贷款乃至不良资产。

(三)进一步完善集群营销工作机制。在“银村共商”和“银商共管”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复制、升级,将机制逐步拓宽到更多的集群和领域,形成固定模式,不断发挥优势,加大有效信贷营销与管理。

 

分享到:
网站地图